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锑段猢揎孩子会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需求。对于处在自我为中心阶段的小朋友所提出的需求,父母尤其难以拒绝。因为拒绝他们并不容易。<砖镑苣逢/p>
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针对5岁的小朋友做了一个“糖果实验”。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糖果。孩子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但是假如能等一会(15分钟)再吃,那么就可以多吃一块。再后来的跟踪调查却获得意外的发现,当年接受等待多吃一块糖的孩子在青春期表现更为出色。
延时满足拿到糖果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自控力对孩子未来的影响与预见性。这个实验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面对孩子的要求,我们到底是要即时满足还是延时满足呢?
有人认为,即时满足会不会让孩子得到东西太容易而形成娇纵的心理?
也有人认为,延时满足会不会让孩子对某种东西特别渴望而形成缺失的心理?
而我认为,是否及时满足还是延时满足取决于孩子,而不是父母。
1岁以内的婴儿多用不同音调、音量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爸爸妈妈也会本能地快速做出回应;也有父母采取“哭声免疫法”对宝宝需求不予理睬想以此减少婴儿的哭闹。然而,客体关系认为1岁以内的婴儿通过照料者(主要是妈妈)来评价和认识自己。当妈妈能够及时满足自己,宝宝会认为自己是被爱的,受欢迎的;反之则认为自己不被爱,不受欢迎。在这个时期,长期使用“哭声免疫法”会造成婴儿心理营养的匮乏,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不自信、不敢表达、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等。让我们来看一个常见的情景:
婴儿:坐在地垫上,张开手求抱。
妈妈:摇摇头,表示很累,想休息。
婴儿:见伸手、发出声音无用,开始哭泣。
妈妈该怎么做呢?虽然妈妈的累与孩子的求抱是有冲突的,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妈妈蹲下来,抱起宝宝,同时用语言和眼神告诉宝宝:妈妈很想抱你,可是妈妈现在腰很疼,抱抱宝宝我们再坐下来,好吗?当孩子被及时满足后,你再把他放下来,他也心满意足了,不再执着当时的一个需求;或者妈妈直接用语言和眼神告诉他:妈妈现在很累,休息一下马上就抱宝宝,好吗?注意这个等待的时间不宜长(一分钟以内为佳)。其实宝宝并不能理解“累“这个词,但是他通过妈妈的眼神已经获得了安慰,所以也愿意短暂地被延时满足。
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首选及时满足;对于大于6个月的宝宝,当需求与实际情况有冲突时,可以短时延时,并用语言和眼神做简单解释,切不可不理不睬。
1岁以后的幼儿,独立与自我意识开始逐步发展,变得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当孩子提出需求时很难通过妈妈解释和讲道理去改变,甚至有时候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来挑衅父母的权威和试探其反应。当然,这个时期孩子也特别喜欢拥有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权利。爸爸妈妈经常会有以下抓狂的时刻:
幼儿:拿着装满水的杯子开始用桌上的瓶瓶罐罐倒水,撒的满桌都是。
妈妈:立即拿开杯子,说不能玩水。
幼儿:开始大哭……
我们可以换一个做法,效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幼儿:拿着装满水的杯子开始用桌上的瓶瓶罐罐倒水,撒的满桌都是。
妈妈:哇,(叫宝宝名),会开始自己倒水了。但你看桌上好多水,把衣服都打湿了。我们先把袖子卷起来(妈妈可以做这个动作),到下面来玩好吗?(下面即准备了一个大盆子,将杯子放在盆子里,让孩子玩尽兴。)
我们建议的做法是肯定孩子的尝试,及时满足了孩子的行为需求,延时满足了孩子的行为方式。并且技巧性地让孩子自主选择和主动延时。
的确,糖果的诱惑对孩子而言是难以抵挡的。可为什么有些孩子可以抵挡,有些孩子不能呢?这就体现了孩子的自控力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年龄,孩子的自控力在每一次短时的延时积累下是可以延长的,但前提是孩子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有研究显示,孩子从4,5岁开始才真正具备自控力。所以即使有意训练孩子的自控力也需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时间长短。
有时,当桐桐执意要吃糖果时,我会故意拿出两颗糖果,告诉他可以吃一颗,如果连续吃两颗可能会烂牙齿,要不另外一颗留到第二天吃,怎么样?并信赖地将另一颗糖交给孩子。他在开始的时候难以控制想吃两颗,我都满足了;到后来他很乐意主动留到第二天了。
同时,有的孩子反复提出同一个需求也给爸爸妈妈一个信号:是不是平时很少或是每次满足他这个需求都不痛快?与其这样,我们不如在孩子还未提出这个要求时,我们就已主动满足孩子了,那么他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渴望的需求了。
除了及时满足和延时满足,还有一种为不满足。
在超市时,孩子来到玩具货架处非要买家里已有的一个玩具,怎么办呢?
我的经验是,我们心里可以拒绝,但不能用言语直接拒绝。
如果孩子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了,我的做法是:哦,你想买这个车?恩,我也觉得这辆车挺酷的,你看……我会陪孩子蹲下来一起欣赏这个玩具,讨论一下玩具的特点。在理解孩子需求的前提下,这场小小的探讨已经让孩子满足了,并且不那么执着一定要买下来。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仅仅是我们陪他一起看看玩具和交流下,爸爸妈妈不必一开始直言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