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笔者途经西单一座跨街天桥,发现桥上几十个人在朝着桥下看,我也很好奇的走到护栏处探望,但发现一切如常,于是一直找,希望能发现些什么。看了大概2分钟,突然有所悟,问旁边的路人在看什么,果不其然,大家都不知道在看什么。笔者哑然失笑,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了。
就是“羊群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可能只有第一个朝桥下看的人知道目的是什么,其他人都是盲从。人们常常跟从大多数人的观点或者行为,而不考虑事件本身的本质意义。群体的决策性一般都是非理性的,古斯塔夫·勒庞撰写的《乌合之众》一书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讲述了群体大众如何轻信、易受暗示等。
其实“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和模仿的现象。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应用于大众心理在其他社会学领域中的研究。股票投资的“羊群效应”也许会助推股价的阶段性上涨,形成短期盈利机会,但长期来看是投资陷阱;而基金产品投资的“羊群效应”不会助推基金净值上涨,只会助推基金规模的增加,所以要区别看待。
我国基金业发展时间较短,行业机制和生态并不完善,投资者受到专业性和信息限制,面对大量基金产品无所适从,很容易跟随大众和主流信息的价值取向,寻求归属感并节省时间成本。事实证明,绝大部分跟风投资都是非理性的,往往会使当事人踏入投资陷阱中,尤以基金产品为甚,因为跟风投资的示范结果具有滞后性,当一只基金显现出财富效应时,往往也是净值高点,如果投资者根据群体导向和主流信息的暗示选择该基金,结果可想而知。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基金投资被套牢,与此不无关系。
更可怕的是,对于单体投资者而言,“羊群效应”的出发点都是理性的。只有这种效应不断放大和传染,最后才形成非理性的结果,从而作用于群体性的投资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规避基金投资中的“羊群效应”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逐步克服:
一是树立明确的投资目标。当目标明确后,相应的投资时长和流动性要求也会确定,从而缩小基金品种的选择范围。例如子女教育类的基金相应投资时限较长,流动性要求低,就可以选择中长期业绩稳定的优质基金,追求长期超额收益;而作为活期存款替代品的理财目的,则适合选取短期理财产品或者货币基金,流动性好,也可以享受基金理财带来的固定收益。
二是准确分析自身财务情况和风险偏好。这与投资者年龄有一定关系,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收益预期较高的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收入选取较高风险、较高收益的基金产品;年纪较大且风险承受能力偏弱的投资者则适合偏向低风险或固定收益类的基金产品。如果不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盲目选取已经显现出财富效应的权益类基金产品,可能会承担较大的亏损风险。
三是把握择基的几大基本要素,包括基金经理、基金类型、过往业绩、基金公司经营管理、整体投研实力等。基金经理的投资水平直接影响到持有人收益,所以对其任职期间业绩考察是关键指标,如果基金经理可以持续性地跑赢市场平均表现,那么这就是一位值得信赖托付的基金经理;基金类型的选择是择基时的首要任务,首先投资者要对整体市场环境有基本的认识,在孱弱的市场适合选取固定收益类基金产品,如果是强劲增长的市场环境,则适合选取权益类基金产品;基金公司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营管理的稳定性上,只有具备高效稳定的经营管理的基金公司,才能造就好的投研团队和投资业绩,为持有人创造持续稳定的收益回报;最后说基金的过往业绩表现,建议投资者考察中长期业绩表现,时间可以拉长至2-3年以上,短期业绩往往带有随机性,很难真实反映一只基金的优劣。
股票投资最忌追涨杀跌,基金亦然,如果盲从地选择当年冠军基金,投资者往往难以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甚至会在后续的投资经历中大跌眼镜。建议投资者们摆脱“羊群效应”,充分考察市场环境和投资标的,做到知己知彼,成为一个理性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