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政史两科实行开卷、笔试形式,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生在历史、政治学科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对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其探索能力、创作意识和人文培养、促进全面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但从近几年来我所调查的考生答卷情况分析中,也可以看出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历史事件整体感悟能力欠佳,答案生搬硬套,整段照抄,缺少分析归纳,这与实行开卷考试的初衷大相径庭,确另人担忧。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形,根据我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
方法/步骤
1、一粑颇岔鲷、分析中考试题的新变化首先要分析题型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中考试卷与2007年中考试卷相比,在题锸责氧铼型上有哪些变化,加强对新题型解答能力的训练。其次,要分析考查内容和试题形式的变化。新课改理念在中考试题中越来越明显,现在的中考试题越来越贴近生活,也越来越开放。课本知识不变,变的只是命题方式,通过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设问。以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口,突出知识的活学活用,使试卷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例如:假如你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重走长征路”活动,你预测一下需要克服哪些困难?为此需要做哪些准备?分析:回顾长征,我们知道红军经历了冲破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和草地等。这样需要克服的困难就有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等,根据这些困难可以推测出需要做的准备有战胜国民党的勇气和决心、磨练自己的意志、必备的药品等。又如: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北京奥运问题、神州七号问题、广西东盟博览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问题等,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如果学生只顾埋头苦读,不闻窗外事,不了解时政热点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就很难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准确分析、判断和解答。这些试题都体现时代精神,国情民情和关心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等主题。这类试题既能考查基础知识和能力,也能考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方法及情感与价值观。整体性强、层次分明。这类试题已经成为中考的一种趋势。这就需要考生积极关注现实,选择那些材料丰富、时代感强、开放性强的习题去训练。
2、依托教材,讲红结合,拓展思维讲是引导点拔,练是巩固拓展。考前进行有质、有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要忌题海战术式的频繁考试。习题要精选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题目,注意题目的多样性、梯度性和综合性,要务求实效,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要精讲,精讲学生困惑易错的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检测,教师要细致的研究学生的反馈情况,分析问题的特征,找出症结所在,然后对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进行精讲。讲知识要拓展思维,纵横联系、系统化、条理化;讲思路既要突出提示找突破口,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思维训练的情景。这样,就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如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进,我们听到了各年代发出的最强音——“流行语”,它能在一个侧面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如20世纪50—70年代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多快好省,赶超英美”,而80年代以来的如“万元户”、“小康”、“上网”等。请回答:从以上50—70年代提供的流行语中任意挑选两句,介绍其反映的历史;从80年代以来的流行语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神七”是2008年科技领域的流行语之一,请说出你谈到这条流行语时的感受。此题是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抓住时代的主流特征,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形象的感知和理性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研究技巧,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历史学科考试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同时强调能力立意,注重人文性、科学性、实效性、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考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完成答卷,平时就要积极研究答题技巧,力求回答时有所创新。一般的非选择题以材料题形式出现,教师应提醒学生要注意以下几句话: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遇到这类题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材料里,要认真反复阅读材料,整理答案,尽可能用原文回答。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要告诉学生,这类题答案不在材料里,材料起到提示的作用或者帮助你联系所学知识,又或者限定问题的时间、范围等,一定要吃透材料,掌握全题要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这类题的答案既出自材料,又要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将其归纳出来,难度相对较大。组织答案时,一般要寻找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启示类:(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应谈个人的认识、感受以及对国家、民族、个人应该怎么做;借鉴类:应谈历史上的做法,并做出明确判断和分析,并联系现实谈个人应怎样做;探究类: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互动与结合,呼应主题,侧重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