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类的“萌宠”的

 时间:2024-11-06 21:28:37

猫咪的“萌宠”养成记

猫进入人恽贴淑溪类的生活是在农业文明开始之后。先是人类的谷仓吸引了大批的老鼠,那些天生与老鼠为敌的野猫也就自然而然地跟踪而至。后来,它们中的一些就逐渐演变成了家猫,开启了与人类长达数千年不离不弃的相伴历程。

科学家利用数量庞大的样本描绘出一幅猫跟随人类的脚步征服世界的图景。迄今发现,它们有两个可追溯的起源地,一个是安纳托利亚,大致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内,那里的猫早在公元前4400年就散布到了欧洲;另一个则是埃及。后来,家猫跟随人类的船队离开了它们的中东老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甚至涉足了南极洲。无论走到哪里,它们都不改“骚猫”的天性,一路“勾搭”当地的野猫。

对于猫而言,被人类驯化对其大有裨益,甚至可以说是一项相当成功的进化策略。而对于人类来说,初衷不过是将其作为捕捉老鼠的“工具”,无意间却将猫推上“萌宠”的宝座。

可爱的外表

猫原本是一种野生动物,隶属于食肉目猫科。在这个虎、狮、豹、美洲豹、雪豹、猎豹等世界上最出色的大型猛兽齐聚的类群,猫堂而皇之地成为了“群主”。

猫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类的“萌宠”的

猫科动物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大多数物种的身体上都拥有图案奇特、美丽优雅的斑纹。例如虎有双行的纵纹,猎豹有实心的斑点,云豹有云块形的大斑纹,豹有铜钱状的斑点,因而被称为“金钱豹”。跟金钱豹相比,美洲豹的圆环更大,并且在圆环中还有一至数个斑点。

作为“群主”,猫继承了它们祖先的鲭鱼斑(像鲭鱼花纹一样的斑),而控制虎状斑形成的基因突变直到13世纪才在中东形成。可见,长期以来,人们看重的都是猫在捕捉老鼠上的实际作用,直到最近几百年,人们才对它们的外貌产生了兴趣。虽然晚了一些,但猫终于迈开了加速占领千家万户的脚步。

现代家猫的毛色花样已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不仅有人们常说的“白猫黑猫”,也有很多带花纹的品种。例如原产于美国的虎斑猫,黄棕色的底色夹有纯黑色的斑纹图案,而且有一圈较浅的铜色呈环状包围。再如闻名遐迩的波斯猫,被毛居然有多达88种花色。科学家发现,控制猫咪体表的基因其实仅有简单的两种—颜色和花纹,但组合在一起,就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花色了。

除了花色之外,猫还有柔软的身段和由大眼睛、短鼻梁和小嘴巴组成的可爱的脸庞。很多人都认为,猫咪就是一个行走的“表情包”,喜怒哀乐都能写在脸上。其实,猫的面部神经较少,很多表情是没有含义的。不过,猫的眼睛能在黑暗中发光倒是真的。原来,在猫的视网膜后面有一种反光装置,通过反射发出微弱的光,在黑暗中也保有很好的视力。

乖巧的行为

猫的许多行为恰与人类的审美相符合,这些看家本领使得它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猫很爱干净,善于自我清洁。猫舌的表面有细小如刺的乳突,常用来舔舐身上的被毛并进行修饰。它们还经常用前足来洗脸、搔耳。猫常选择僻静黑暗和有沙土、锯末、炉灰等杂物的地方大小便并有相对固定的地点,便后刨土覆盖,不留痕迹。

猫每天大约睡眠14小时,而且大多白天睡觉,晚上才出来活动。这种“懒猫”的形象也与工作繁忙的现代人的追求比较吻合。猫是蜷缩而眠的,并且有多种睡相:在宁静而安全的地方,它们通常脸朝上,四肢伸开;当周围环境比较嘈杂时,它们就把全身缩成半圆形;如果室内气温过低,它们则把腿弯起来睡。它们的睡眠比较浅,如果听到声音,便立即睁开双眼,发现无意外后才会重新入眠。

猫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类的“萌宠”的

它们的许多肢体行为也用来表达情感。猫的两耳活动自如,直立时一般表示情緒正常,而横卧时则表示不安,如果还伴有向后倒退,则表示出愤怒或恐惧。猫的胡须根部布满了神经,主要用以感测洞穴的大小,以便通行。当胡须全张时,表示它正注意着周围的情况;如果伸向前方,则表示警戒;当胡须竖立起来时,通常表示欢迎;紧贴两颊时,则表示满意;如果下垂,则表示倦怠。跟其他动物一样,尾巴更是猫表达情感的一面“信号旗”。例如,小猫将尾巴竖起时,主要是向母猫表示亲近;尾巴向腰背弯曲时,表明它正在尽情地玩耍;而当它一边静坐、一边轻轻地摆动尾巴时,则表示它在“思考”。

“喵呜、喵呜”的叫声更是猫的一种标志性行为,也为人们所熟知。猫高兴时的叫声短促而清晰,有高有低,而在愤怒时则发出“忽、忽”的威吓声。求偶时,母猫则会发出如同婴儿一般的哭泣声。

家猫虽然已不再像它们的祖先那样出入丛林,蹑足潜行,伺机捕食,但它们所擅长的狩猎本领却依然存在。猫的脚趾尖上都有钩爪,适合攀援、自卫和捕猎。它们的脊椎和四肢关节都很柔软,暴发力和弹跳力都很强。猫的四足下面各有一个大肉球,而且每一个脚趾下又有一个小肉球,使它们无论是快步行走,还是奔腾跳跃,都像装了弹簧一样,敏捷自如。即使从高处跌落,猫也能在空中扭转身体、平稳着地。因此有“猫有九命”之说。

猫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类的“萌宠”的

猫有趣的地方还包括它们喜欢模仿、玩耍并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善于与主人互动也是它们的一个特点,有时还会摆出各种撒娇的姿态,让人忍俊不禁。不知有多少人因此成为“猫奴”。著名作家老舍的散文《猫》,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他家的猫,字里行间充满了爱意;钱钟书认为“猫是理智、情感、勇敢三德全备的动物”,还会拿着竹竿帮自家的猫和林徽因家的猫打架;季羡林养的猫会天天跟着他出门散步,名曰“遛猫”;冰心家里的猫特别爱照相,一听到照相机的声音就会突然窜出来,摆好“pose”……

丰厚的文化

自古以来,猫便在人类的文化中被賦予了独特的内涵。随着它们的足迹遍布全球,它在世界各国的文化载体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并且在很多时候被供奉在“神坛”之上。

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猫都以其优雅的姿态和让人捉摸不透的性格激发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大量体现在绘画、雕塑、民间艺术品、诗歌、音乐、戏剧、影视作品之中。从中国寓意吉祥的工笔画到充满拟人化情感的日本浮世绘,从激情浪漫的巴洛克时期的油画到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现代雕塑作品,猫或作为主角,或作为配角,扮演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很多外国艺术家对猫尤其偏爱,比如毕加索、歌川国芳等。他们在猫的自然之象和意中之象之间平衡取舍,使作品中的猫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审美形态。

中国人将猫作为题材入画古已有之。其中,“猫蝶图”是一个固定的主题。猫同“耄”,蝶同“耋”,表达了“耄耋”之寿的美好寓意。因此,“猫蝶图”是历代画家十分喜爱的一个题材,元代画家王渊,明代的孙克弘、商喜、陆治、戴进,清代的沈振麟、沈铨等都有“猫蝶图”流传后世。近现代著名画家如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谢稚柳、于非闇、吴湖帆、陆抑非、刘奎龄等人也都画过“猫蝶图”。

在西方文化里,人们常常将猫与女人联系起来,认为猫与女人的一些特征极为相似。同样,在我国文化中也有“猫如女人”一说。在古代,猫就有狸奴、家狸、雪姑、衔蝉等颇具女性化的称谓。对此,古人有这样的解释:“猫解媚人,故好之者多。”猫娇小可人,腰身硕长,体态柔软,猫步款款,优雅轻盈,颇具少妇风韵。时至今日,时装模特表演时走的台步也被称为“猫步”。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我国的猫文化也已经从以寓意“耄耋”的“猫蝶图”等传统方式不断向前发展,逐渐融入到世界猫文化的大潮之中。人们对于源自日本的招财猫形象的喜爱,对于机器猫、加菲猫、黑猫警长这类动漫作品的熟知就是最好的例子。著名音乐剧《猫》则将形形色色的猫刻画得细致入微,试图用猫的世界来隐喻人类社会,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人生。

惊奇的发现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科学家发现,弓形虫也可能是造成人们无可救药地爱上猫咪的原因之一。

在自然界,猫尿味是啮齿动物天然的威慑剂,后者通常会灵敏地察觉这种气味并主动远离它们的天敌。但是研究人员发现,感染弓形虫后的雄性老鼠在暴露于有猫尿味的环境时,其大脑中和性吸引相关的区域竟然呈现活跃状态,而其大脑中负责恐惧的区域却受到了抑制,这让科学家感到十分惊奇。

猫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类的“萌宠”的

原来,这些寄生在老鼠体内的弓形虫会占据杏仁核里的神经元树突,也就是神经元相互联系的分支和线路,并扼杀这些树突,借此再切断大脑回路,使那里的细胞变少,于是老鼠对猫便不再害怕。弓形虫会产生一种至关重要的酶—酪氨酸羟化酶,用于制造多巴胺,而多巴胺是大脑里的神经递质,主导回报和对回报的预期。它们能控制动物的快乐、吸引和预测等方面的行为。

猫咪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人类的“萌宠”的
弓形虫

可见,弓形虫以某种方式欺骗了老鼠,让它们忘记恐惧,甚至对猫尿产生了偏爱。当这些感染弓形虫的老鼠被猫吃掉,就算是完成了一轮弓形虫的繁殖大业。由此推断,当人类与猫咪亲密地生活在一起时,这些弓形虫也可能会感染人类。通常弓形虫会形成一个囊肿进入人们的大脑,再通过制造酪氨酸羟化酶,让人体产生出更多的多巴胺而获得愉悦的感情,进而会让人们染上更重的“猫瘾”,在爱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不可否认,猫咪给承受生活压力的人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或是因为孤独寂寞,或是为了排解压力,或者就是单纯的感觉可爱,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狂热地爱上了猫咪,乃至出现了“吸猫”“云养猫”等新奇的爱猫形式。很多人把从猫咪身上获得的满足感称为“治愈”。每一个人喜欢猫咪的人都能说出好几个被它们治愈的小故事,而孕育在其中的情感像一根透明的线,微妙地把人与猫紧密地牵在了一起。

作者:李湘涛

来源:《百科知识》2018年09期


幻塔怎么让吃吃花吐出黑核 原神大生意三个货单位置在哪 原神石狮子图纸怎么获得 水煮豆腐鱼清汤的做法?鲫鱼煮豆腐的做法? 原神献给某人的蔷薇位置在哪
热门搜索
法牛犬图片 土豆粉图片 航天飞机图片 带子图片 模板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