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俗称“打嗝”水貔藻疽,是指气逆上冲,喉问呃呃连声,声短而频繁,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甚则妨碍谈话、咀嚼、呼吸、睡眠等。每仂镌玳呃逆可单独发生,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不治而愈,但也有个别病例反复发生,虽经多方治疗仍迁延数月不愈。多在寒凉刺激,饮食过急、过饱,情绪激动,疲劳,呼吸过于深频等诱因下引发。一般分为胃寒气逆和气滞痰阻2型。
胃寒气逆
症状
呃逆沉缓有力,其呃得热则减,遇寒加重,恶食冷饮,喜饮热汤,胃脘部不舒,口淡不渴,或有过食生冷、寒凉史,或于受寒后发病。
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水突、膻中、巨阙、关元、内关。
(2)定位 水突:在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与气舍连线的中点。
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巨阙: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条温和灸各10分钟后拔罐(除水突外)留罐15分钟,每日1次,呃止即止。
2.方法二
(1)选穴 膈俞、脾俞、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
(2)定位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内关:见前。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条温和灸各10分钟后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呃止即止。
气滞痰阻
症状
呃逆连声,胸胁胀满,或肠鸣排气,或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头目昏沉,食欲不振,或见形体肥胖,平时多痰。
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 膈俞、肝俞、胆俞、膻中、中脘、期门。
(2)定位 膈俞:见前。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胆俞: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3个椎骨,即第10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膻中:见前。
中脘:见前。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男性可取任意体位,女性取卧位,乳头直下,往下数两根肋骨处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 天突、膈俞、内关、侠溪、太冲。
(2)定位 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内关:见前。
侠溪:在足背外侧,当第第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约缝纹头上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
膈俞:见前。
(3)拔罐方法
单纯拔罐法,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注意日常饮食,少食生冷,吃饭时注意力集中,细嚼慢咽,不大声说话,不看书报,不暴饮暴食。
注意胃脘部保暖,调适情志,心情开朗,多做户外锻炼。
如呃逆见于危重病后期,正气虚败,呃逆不止,饮食不进,出现虚脱倾向者,预后不良,应及时送医院诊治。
病例
马某,男性,42岁。因晨跑呼吸冷空气后起病,呃逆频频,其呃得热则减,遇寒加重,虽经服阿托品、安定等药物治疗,呃逆仍迁延反复发作2月余。穴取水突、膻中、巨阙、关元、内关,采取灸罐法,上述各穴用艾条温和灸各10分钟后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经治疗3次后症状消失,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