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俗套:
中国学生最常见的就是“扎堆”的活动,陈词滥调。2008年时,很多人按照奥运讵畿缤耒会志愿者申请,2010年夏天,很多学生放弃宝贵的准备SAT和TOEFL考试的时间,奔赴上海去做世博的志愿者。可以想象,当录取委员会的人看到千篇一律的、雷同的、刻意培养的课外活动经历,不但不会加分,反而会扣分。同样,没有创意的还有希望工程、扶贫和养老院的活动。而对于美国人,很多人讲自己郊游爬山克服困难或者到第三世界国家去考察,也是做作和没有新意的。
要有连贯性:
很多申请者的活动非常多,而且杂乱,并没有一条主线贯穿。从我们十余年的经验来看,这样的经历通常也不会被青睐。
不要只想做大事:
中国人喜欢把事情讲大,如果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经历,生怕不能给录取委员会留下深刻印象。而美式思维恰恰是喜欢以小见大,从一件而不是几件事情出发,来体现申请者的特质。
花费两年时间在学校里建立并做好一个社团,要比给市长当两天翻译或者被美国总统接见更反应一个人的本质。在美国的一个寄宿高中,有个小池塘的桥坏了很多年,没有人修。有个喜欢工程的学生,自己设计图纸,找木材,把桥修好了。这个事情就在小镇都产生了轰动。最后这个同学进入了康奈尔大学。